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神马电视剧 - 正文神马电视剧

戴高乐,戴高乐为了建立一支机械化部队做了哪些尝试?

kxpvckexing kxpvckexing 2024-01-04 【神马电视剧】 73人已围观

摘要戴高乐目录戴高乐戴高乐为了建立一支机械化部队做了哪些尝试?蒙哥马利和戴高乐都是法国将领吗?什么是文学小少年?戴高乐

戴高乐目录

戴高乐

戴高乐为了建立一支机械化部队做了哪些尝试?

蒙哥马利和戴高乐都是法国将领吗?

什么是文学小少年?

戴高乐

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法语: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男,法国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创建者。法国人民尊称他为“戴高乐将军”。戴高乐生于法国北部诺尔省的里尔,1912年毕业于圣西尔陆军学校。于1913年从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创建并领导自由法国政府(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抗击德国的侵略;在战后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担任第一任共和国总统。

在他总统任期间,提倡东西方“缓和与合作”,主张与苏联以及东欧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他还主张美军退出越南,并周游许多国家以加强法国国际地位。1964年,戴高乐将军与毛泽东主席以超凡的战略眼光,毅然作出中法全面建交的历史性决策,在中法之间同时也在中国同西方世界之间打开了相互认知和交往的大门。

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逝世。2005年,法国国家二台举行的“法国十大伟人榜”评选,电视观众评选戴高乐为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

戴高乐为了建立一支机械化部队做了哪些尝试?

1931年底,戴高乐从中东回国后,到贝当主持的最高国防委员会秘书处工作。

两年后,被提升为中校。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十几年中,戴高乐多次调动过驻防地点,但此后的六七年内,他相对稳定在军界首脑部门进行军事战略研究工作,直到1937年底,他晋升为上校后被任命为驻麦茨的第507坦克团团长,才回到军事指挥的岗位。

戴高乐在当时的军事战略上,有自己鲜明的观点。

他认为,在战争条件下,法国的地形很不利,尤其是与比利时接壤的法国边界更加脆弱。

英国和美国可依靠天堑之险,西班牙和意大利各自有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作为屏障。

法国首都巴黎周围都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

在这种情况下,构筑再坚固的防御工事也无济于事,唯一的办法是建立一支可以立即调遣的机动力量,也就是说,“一批常备的、团结的和能够熟练地掌握使用武器的队伍”。

而且要在陆地、海上和空中都有一批“精选人员”。

他认为,全部现役人员应该在10万人左右,由常备军组成,他们应在精锐部队中服役6年,掌握专门技术,培养进取精神和集体精神,而且在指挥方面也要有相应变化,以适应机械化战争的瞬息万变的局势。

还要注意发展无线电通讯系统。

戴高乐当时军衔不算高,人微言轻。

在关键时刻,国会议员雷诺给了戴高乐重要帮助。

1935年3月15日,雷诺在国民议会上发表演说,建议建立一支机械化部队。

但是,决策阶层的顽固势力太强大了,雷诺的计划被宣布为“无用,不受欢迎,违反逻辑与历史”,遭到了国民议会陆军委员会的拒绝。

国防部长莫林将军还把这种军事战略上的争论,转化成对戴高乐的愤恨,把戴高乐从1936年的晋升名单中勾掉了。

1937年底,陆军部长达拉第不顾甘默林将军的反对,把戴高乐的名字重新列入晋升名册,随后又任命他为驻梅斯的第507坦克团上校团长。

这实际上是明升暗降,陆军部的那些人对戴高乐晋升的反应是“幸灾乐祸”,一则可以把他赶出陆军部,二则存心要看看总是鼓吹纸上坦克的戴高乐,用钢铁坦克能搞点什么名堂出来。

戴高乐一点不为离开巴黎而感到失落,他对自己的新职位十分满意,因为这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他的理论的绝好机会。

他全然不顾坦克上的油污,戴着他的白手套,兴致勃勃地搞他的军事训练,因此得到了一个颇有敬意的外号“摩托上校”。

1938年7月14日的国庆日演习中,戴高乐指挥他的坦克以别开生面的阵势让那些长官们大开眼界。

不过梅斯的军事长官吉罗将军,一方面就坦克团的训练有素对戴高乐表示祝贺,另一方面他又说,只要他还活着,就别想在他的防区看到戴高乐的理论付诸实践。

1936年上台的莱昂·勃鲁姆主持下的人民阵线政府,拟定了一个庞大的国防计划,其中大部分用于坦克和空军。

1938年10月的一个下午,莱昂·勃鲁姆会见了戴高乐。

戴高乐与勃鲁姆的会面并没有达到他预期的目的,不过戴高乐总算给勃鲁姆一个说得过去的印象。

与政治家打交道使戴高乐感到幻想破灭,不过也养成了他对政治的终身兴趣和对政客的极端蔑视。

1939年11月,他致信总参谋部,继续不遗余力地阐述装甲部队的效能,再次提出绵延漫长的战线是难以防守的。

1940年1月,他按捺不住自己的满心焦虑,到巴黎再一次游说,在雷诺的住所遇到了前总理莱昂·勃鲁姆。

他们谈起战局,勃鲁姆竟然认为,德国人既不可能东进,因为那样会使他们深陷于苏联的领土中;他们也不可能西进,因为他们无法对付马其诺防线。

可见,法国政界人物对德法力量的对比,无知到何种地步!而法国民众的态度也就不难推测了。

1月26日,戴高乐又作了最后一次努力。

他给最高统帅部和政界的80位要人各送了一份备忘录。

在备忘录中,他指出敌人将从空中和陆地两方面以极强大的机械化部队大举进攻,法国的防线将随时被突破。

只有用机械化部队对付机械化部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奏效,必须立即作出建立必要的机械化部队的决定。

必要时可与英美合作,制定出一项“宏伟计划”,建立一支能独立作战的机械化部队。

但是戴高乐只是白费笔墨而已,他的所有建议都如石沉大海,没有引起统帅们的注意。

蒙哥马利和戴高乐都是法国将领吗?

戴高乐是毋庸置疑的法国将领,蒙哥马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服役于法国和比利时战场,准确来说蒙哥马利是英国的传奇将领

什么是文学小少年?

戴高乐在少年时不仅喜爱文学,而且,还时常自己进行创作,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抱负和抒发情怀。

他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写过诗,写过小说,也编过短剧。

在他幼稚的笔下,一个博大的胸怀已跃然纸上。

1905年,15岁的戴高乐在他父亲主持的沃吉拉尔教会学校时,写了一篇很说明问题和极具幻想的小说,题目叫《德国的战役》。

小说虚构了一场30年代的法德战争。

“1930年德国军队向法国宣战!”

“三支德军跨过沃日。

第1支德军,20万之众,携大炮500门沿瑞士边界而下,经过贝尔福特进扰巴黎。

“第2支德军直接越过群山峻岭,踏向南锡;这支德军有17 000人,大炮480门。

俾斯麦将军已经命令第3支军队10万队为第2支军队的后援……”

“1931年1月18日,法国陆军部长从正在维也纳聚会的各国首脑们那里得到了保守中立的诺言。

“在法国,组织工作很快就绪。

戴高乐将军统率20万军队、518门大炮……”

“2月10日,各军进入战斗状态。

“戴高乐很快制定了方案,必须拯救南锡,然后声援布瓦德弗尔,并赶在德国人实现对我们说来肯定是噩耗的会师之前粉碎之……

在虚构了这最初的战争进程后,戴高乐还设想了在他策划和领导下的南锡战役。

战役中,他率领着英勇善战的法军与德军浴血搏杀,终于将德军围困在梅斯要塞待毙。

从这篇小说中我们能看出,戴高乐少年时代就确信未来法德战争不可避免,德国必败。

无论如何,法国要雪普法战争之耻;法国的胜利,将是“戴高乐将军”领导下的胜利。

小说的大胆设想和抱负,完全预言了以后戴高乐的道路。

小说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小说中的故事却发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之后的历史也基本上吻合了小说中的预见。

只是有一点需补正的,小说中将各国首脑们保持中立的诺言当作法国胜利的条件之一,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因为自普法战争后,德国的强大和法国的相对衰弱,已决定只有在结盟的条件下法国才能进行一场新的法德战争。

假如“各国首脑们”在法德战争中保持中立,那无疑等于宣布支持战败法国。

或许是因为太渴望胜利,或许是年龄关系,也或许是从小就希望法国独立于世界,戴高乐当时还没考虑到这一点。

1908年,年轻的戴高乐曾写了一首无题诗,诗中写道:我愿!……

如果我必将死去,我愿死在战场上.这时我的灵魂,依然披着战火掀动的如醉如狂的喧嚣,那宝剑的威武与清澈的撞击声使战斗者悲壮地视死如归。

我愿死在夜晚,逝去的夕阳可以使离别少一些遗憾,并为死者蒙上遮体的丧服,夜晚!……

与夜俱来的将是上帝赐与的和平,当我死去的时候,在心窝和眼睛里我将得到星光凝重的安宁。

为了死而无憾,我愿死在夜晚,那时,我将看到光荣之神在床头向我展示节日盛装的祖国,那时,我虽已精疲力竭,却能够在死神来临的簌簌声中感受到光荣之神在我的额头上灼热的一吻。

这首无题诗中充满了视死如归、一心报效祖国的激情。

除了这首诗外,戴高乐在16岁时还曾写过一个短诗剧,其题目为《苦相逢》。

剧情讲述的是一个游客与一个奸诈阴险的强盗相逢,最后被抢骗一空。

剧情并没有什么离奇与值得特别称道之处,可年轻的戴高乐却把它寄给了正在举办诗歌竞赛的奥尔纳省文学杂志。

完全出乎戴高乐的意外,他的这首短诗剧获得了一等奖。

在获得这个消息的同时,杂志社通知他:作为报酬,作者可在25法郎奖金或者发表作品之间作出选择。

戴高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戴高乐的志趣在青少年时就有较明显的脉络可寻。

后来戴高乐在回忆录中曾说道:“法国在我少年时期,无论是作为历史的主题还是作为与公众生活攸关的事情,都使我感到莫大的兴趣。

因此,公众论坛上每天出现的事物都吸引了我的注意,同时我也以极严格的批判态度对待它。

出场的人物如万马奔腾一般倾泻出他们的智慧、热情和雄辩,使我不禁为之神往。

1969年12月11日,已辞去公职、在家安享晚年的戴高乐曾问过马尔罗(安德烈·马乐罗,曾写《砍倒的橡树》,书中对戴高乐进行了描绘,影响较大):你发明了“戴高乐主义”这个词,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马尔罗回答,“戴高乐主义”不是弱者的民族主义。

在战争中,戴高乐主义就是反法西斯主义。

戴高乐对这个答复不甚满意,他补充道:“任何一项政策的真正灵魂,都是民族。

曾著《戴高乐和戴高乐主义》一书的米歇尔·德勃雷这样解释戴高乐主义的本质,他说:“我认为,戴高乐主义的本质蕴含着一种法兰西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一种保障国家的物质力量和维护理性权威的意志,并在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坚持法兰西民族的独立和统一。

换句话说,戴高乐主义崇奉的是,捍卫法兰西命运的理想。

”由此可见,民族这个观念在戴高乐的思想和政治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与戴高乐主义是密不可分的。

在整个戴高乐童年乃至少年的梦想中,无疑是离不开民族这个观念的。

他的所有梦想,根植于法兰西民族之中,扎根于他的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中。

分享到: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目录[+]